“三分之一跑項目,三分之一開會,只剩下三分之一時間搞科研。”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指出,當前科技領域存在的科研經費分配不公、行政主導干預科技資源分配等問題日益凸顯,已經影響科技創新發展,必須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。(3月10日《西安晚報》)
  如果一個科學家,只有三分之一時間搞科研,那就真成了坊間所說的“兼職科學家”或“雙休日科學家”了。所謂“兼職科學家”,是指原本應把主要精力用在科學研究之上,比如親自做實驗,手把手教學生,而現在由於其它非科研事務的影響,只能遠離科研一線,或者跟學生空對空地討論科研問題,科研的主業,反倒成了“兼職”的事情。同樣“雙休日科學家”,就是說一天24個小時,能把時間留給科研的,也就剩下晚上和雙休日了。其它時間,早被繁雜的行政事務和無聊的各類會議,侵占得不能脫身。
  不消說,科學家理應在科學領域出類拔萃、貢獻顯赫,為世人津津樂道,為史書永不絕筆,不然,怎麼對得起“科學家”耀眼的桂冠?更重要的,人類的科學研究成果,往往可以帶來巨大的變革,產生革命性的影響。就像喬布斯團隊的創新顛覆了傳統的技術,成為統領智能手機市場的巨人,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。亦因此,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才成為世人公認的理念。可是,第一生產力只能體現在科學技術成果之上,沒有科技成果,第一就是一個臆說。而科研成果的取得,來源於十二分地努力,它比一料莊稼、一件產品更加不易。馬克思說:“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,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,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。”不能把精力全部用在科研上面,就像是在登山路上走走停停;再如果脫離主業,去搞那些亂七八糟的雜事,比如項目公關、填表評審、熱衷評獎以及購買版面發表論文……別說領略不到科學頂峰無限的風光,走向歧路,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。
  所以,現在必須改變科學家“兼職”科研的現狀,讓他們的時間流向科研。對於科學來說,時間就是成果,不投入科研,就不僅是對人才的浪費,也是對科研巨額投資的浪費。數據顯示,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,首次突破萬億大關,躋身世界前三。然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,30名以後才有中國。巨額科研經費是否投有所值,難道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?
  文/雷鐘哲  (原標題:科學家的時間應該去哪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f72sfqn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